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地熱能行業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地熱供暖制冷領域市場最大

地大熱能地熱能+多能互補新聞網訊: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屬于可再生資源,是一種新的潔凈能源,在當今人們的環保意識日漸增強和能源日趨緊缺的情況下,對地熱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


1、我國地熱能發展歷程及應用領域

從我國地熱能發展歷程來看,從1971年至2003年的起步階段,到2004年至2016年的成長階段;再到2017年至如今的逐步成長階段,我國地熱能行業從初步開發利用,到規模化、專業化,產能逐步釋放,再到如今的進入國家戰略層面,逐步向著正規化、運營方式多樣化發展。

 

地熱能應用領域來看,可以分為地熱發電地熱直接利用兩種途徑。其中直接地熱應用主要是用于地熱供暖地熱工業、地熱農業以及地熱醫療等領域。


地熱能行業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地熱供暖制冷領域市場最大-地熱資源開發-地大熱能

 

2、我國地熱能行業開發利用現狀

地熱資源方面,我國地熱能資源儲量比較豐富。當前,我國336個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標準煤約為7億噸;在回灌情景下,中深層地熱能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標準煤約為18.65億噸;全國埋深3000-10000米的深層地熱基礎資源量約為2.5×10^35焦耳,折合標準煤為856萬億噸。

 

地熱能開發利用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地熱能發電效益有所提升。除地熱發電外,直接利用地熱水進行建筑供暖、發展溫室農業溫泉旅游等利用途徑也得到較快發展。供暖制冷領域市場最大。根據國家地熱能中心提供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國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13.9億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一。每年可替代標煤41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08億噸。其中,淺層地熱熱泵供暖制冷面積已達到約8.58億平方米,也是位居世界第一;北方地區中深層地熱供暖面積累計約1.52億平方米。目前,全國已經基本形成以西藏羊八井為代表的地熱發電、以天津西安為代表的地熱供暖、以東南沿海為代表的療養與旅游和以華北平原為代表的種植養殖開發利用格局。


地熱能行業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地熱供暖制冷領域市場最大-地熱資源開發-地大熱能

 

地熱供暖方面:

01持續深化北方地區清潔供暖

在北方嚴寒、寒冷地區積極推廣地熱供暖,以分布式方式就地開發、就地滿足采暖需求,還可以將地熱能通過高溫熱泵提溫后送入城市供熱管網,更大范圍發揮地熱清潔供暖的優勢。

對寒冷地區同時供熱制冷需求的城市綜合體、寫字樓等公共建筑,要利用冷熱負荷相對平衡的有利條件,積極推進土壤源熱泵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


02積極推進夏熱冬冷地區冷熱聯供

長江中下游等夏熱冬冷地區冬季集中供暖的呼聲一直比較高,由于地表和地下水系發達,且冷熱負荷需求都有,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淺層地熱能進行冷熱聯供,既能滿足長久以來長江中下游流域冬季供暖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又能減少分戶式天然氣、電采暖化石能源和電力的需求,有效兼顧了規模化功能與節能減碳


03創新服務夏熱冬暖地區集中供冷

東南、華南等南方地區,夏熱冬暖,全年制冷需求較大;同時,這些地區地表和地下水系發達,淺層地熱能資源豐富,東南沿海地區還是我國中高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重點潛力區之一。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豐富的中高溫地熱資源,創新吸收式制冷的供能方式;另一方面,在經濟可行前提下,優選部分地區利用江河、海水等開展水源淺層地熱能制冷應用的試點示范


地熱能行業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地熱供暖制冷領域市場最大-地熱資源開發-地大熱能

 

地熱發電方面,你必須更深入。只需在地表以下幾公里處挖掘即可得到足夠的能量來發電。就像溫泉一樣,鉆井,隨著熱水從井中上升,熱量被提取出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可持續的電力,而冷卻的水會返回地下,進行重新加熱。這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但是問題是,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依賴于位置和地理條件的。傳統地熱依賴于天然水庫,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地球的能量無處不在,包括在干燥的沙漠中。


所以,地熱能的下一級形式(稱為增強型地熱系統,或干熱巖地型地熱)是關于鉆入干燥的巖石并通過向井中注入加壓水來創建人造儲存層,這樣,在理論上,這些人工地下熔爐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制造。


我國150℃以上的高溫地熱資源集中在西藏、云南騰沖一帶的滇藏地熱帶上,因此我國的地熱發電站也較為集中在這一地區。而這些地區地形地勢復雜嚴峻,地熱能開發利用難度相對較大,我國在地熱發電關鍵技術也還未突破,因此目前地熱能發電發展緩慢,同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地熱發電領域向上發展的空間較大。


地熱能行業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地熱供暖制冷領域市場最大-地熱資源開發-地大熱能

 

3、我國地熱能行業發展機遇及前景

地熱能是我國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分支,也是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地熱能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國內各省市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印發了許多地熱能行業相關的地方政策、法規及標準等,為行業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