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中國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全球提供支撐和借鑒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4-04-26 14:05:00瀏覽次數:808
地大熱能獲悉,2023年世界地熱大會發布的《2023年世界地熱大會中國國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地熱直接利用能力折合100.2吉瓦,年利用量829826太焦。其中,淺層地熱供暖(制冷)能力達到8.0億平方米,水熱型地熱供暖能力達到5.3億平方米,合計13.3億平方米;溫室種植、水產養殖已遍布20多個省。溫泉健康娛樂旅游持續穩定發展,利用規模達到6665兆瓦;地熱發電目前僅有約16兆瓦還在運行。農業烘干、工業利用、融雪等地熱直接利用方式還不多見。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適于發電的高溫地熱資源發電潛力845.9萬千瓦,資源量級雖不大,但都分布在缺煤少電的熱帶,地熱發電對支撐當地的電力供需十分重要,但現實卻是,這些地方的地熱發電產業發展較為滯緩。可以說,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在地熱能利用方面位居全球第一。但地熱發電發展與其它地熱資源豐富的國家相比是弱項,發電容量差距較明顯。
地熱能合適的出路
《報告》表示,2021年1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積極推廣地熱能開發利用。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八部委發布《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比2020年增加50%,在資源條件好的地區建設一批地熱能發電示范項目,全國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為中國地熱能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地熱能行業面臨良好發展機遇。
比起發電,地熱能在北方嚴寒、寒冷地區,可以通過分布式方式就地開發地熱能滿足采暖需求,還可以將地熱能通過高溫熱泵提溫后送入城市供熱管網,更大范圍發揮地熱供暖的優勢。在長江中下游等夏熱冬冷地區,由于地表和地下水系發達,且冷熱負荷需求均有,可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淺層地熱能進行冷熱聯供,既能滿足長久以來長江中下游流域冬季供暖需求,又能減少分戶式天然氣、電采暖對化石能源和電力的需求。
為全球提供支撐和借鑒
與美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土耳其等國家側重地熱發電不同,中國逐漸形成了以供暖(制冷)為主的地熱發展路徑,地熱直接利用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為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支撐和借鑒。大會發布的我國首個地熱能國家主旨報告——《中國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地熱供暖(制冷)能力達到13.3億平方米,其中水熱型地熱供暖能力為5.3億平方米,占全國城市集中供熱比重已升至5%,年利用量320297太焦,淺層地熱供暖(制冷)能力為8億平方米。在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政策支持和地熱資源稅的博弈下,逐漸發展成為水熱型地熱供暖的主要區域。
國際地熱協會發布了全球地熱領域首項行業標準——《中國地熱供暖推薦做法》。標準基于地熱能全生命周期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型,給出了中低溫水熱型地熱供暖的推薦做法,為全球地熱供暖產業提供了完善的技術參照標準。我國地熱資源豐富,資源量約占全球地熱資源的1/6,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在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繼續引領全球地熱產業發展。
地熱利用有發電、采暖、制冷、烘干、農業種植、裝備制造等多種形式,并且可以通過梯級利用拓展產業鏈。發展地熱產業不僅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新興產業、相關裝備制造和工程技術業務具有明顯的帶動效應,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地熱具有資源量大、能源利用效率高、節能減排效果好等優點,在能源變革背景下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經過長期的發展,地熱資源的直接利用從小范圍單一用途利用,逐漸演變為大規模綜合利用。
在能源轉型的浪潮下,各國間的開放交流和共同合作是推動全球地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應攜起手來堅定不移推動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加快地熱能技術與產業的互利合作,推動地熱產業全鏈條協同發展。